李小龍70歲生日, 周杰倫參演的青蜂俠即將在近期上映, 李小龍在外國人心中是什麼樣的人物? (暴力美學)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91260-1,00.htm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O3E_9xS3Nw
在前一陣子使用 Google 的時候,其首頁出現李小龍的連結,原來那天是李小龍70歲的生日 (1940, 11月27日)。
時代雜誌在 1999 年時選出20 世紀的一百個代表人物,名單裡面沒幾個是中國人,但李小龍是其中之一 (其他的中國人如毛澤東。蔣故總統,國父,鄧小平並沒有被列在名單內)。李小龍是武打明星,容易被忽略的是他將哲學和武術結合在一起,突破自己在身材限制,將自己訓練成一個強硬的武器。
這篇文章是一篇關於李小龍的簡介。李小龍離世的時候,正處事業高峰,此時,人們還來不及了解他人性的一面,郤對他超人的一面產生無限渴望及崇拜,奠定其傳奇人物的地位。
After dominating much of the past two millenniums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they've spent the past 100 years being invaded, split apart and patronizingly lectured by the West.
中國人主宰了過去2000年的科學和哲學發展,但在過去一百年來,中國卻受到西方侵略、分割、教訓。
millennium 是一個重要的單字,’千年’ 的意思,
mill (千) + enn (年) + ium (名詞字尾)。
‘patronizing’ 意思是以一種高姿態的方式對人,一付自己很強、很有經驗的樣子。
'patronizing’ 裡面藏著字根 ‘pater’ 是 ‘父親father’ 的意思。相同字首的字很多,包括: expatriate(旅居國外者,這字經常出現),patriarchy(父系社會),patron(顧客),patriotism(愛國主義)。
In an America where the Chinese were still stereotyped as meek house servants and railroad workers, Bruce Lee was all steely sinew, threatening stare and cocky, pointed finger--a Clark Kent who didn't need to change outfits.
在當時的美國,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仍是温順的家僕或鐡路工人,而李小龍則如鋼鐵般強健、威脅的眼神、神氣 – 他是不用換超人服的超人。
Clark Kent 是超人以平民姿態出現時的名字。
He was David, with spin-kicks and flying leaps more captivating than any slingshot.
他是大衛,他的迴旋踢和飛躍比任何彈弓射擊要來得好看。
這裡引用舊約聖經 ‘大衛和歌利亞’ (David and Goliath) 的故事,所以這裡把李小龍比為是大衛,’slingshot’ 是彈弓,是大衛用來打敗巨人歌利亞的武器。
‘captivating’ 是令人著迷的,隱藏著’cap’(take的意思)
He is the patron saint of the cult of the body.
他是對身體崇拜的守護神
要了解 ‘the cult of the body’ 之前先要了解 ‘the cult of personality’ 意思。
‘the cult of personality’是對 (領袖) 人物的狂熱崇拜,所以‘the cult of the body’可以看作是對身體各方面機能的重視。
’cult’ 是一個難字,簡單的解釋是 ‘邪教’,引申一種對某事物特有的狂熱 (別於一般人的信仰或作法)。另外再次注意 ‘patron’ 裡面藏 ‘pater’ 的字根 (父親father的意思)。
It was the ballet of precision violence that flew off the screen.
他的武術暴力有如芭蕾般的精確,從銀幕中飛出來。
這裡用芭蕾舞來比擬李小龍的暴力美學 (別於艋舺裡面的亂棒亂打的暴力),並且把李小龍的電影比擬為沒有特效的立體電影 (…flew of the screen)。
He had a cockiness that passed for charisma.
他的神氣 (驕傲、過度自信) 可以算但算是魅力。
‘pass’ 是 ‘通過、及格、可以算是’ 的意思
’charisma’ 是一種領袖的魅力。
One of his admonitions: "Research your own experiences for the truth. Absorb what is useful...Add what is specifically your own...The creating individual...i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style or system."
他的訓示之一是: ‘用自身的體驗去找尋真理,吸取對自己有用的,增添特別適合自己的東西,一個不斷地在創造的個體比任何一套 (武術) 招式或系統更重要。
這段話是典型李小龍重視的哲學。我學英文也是採用這個哲學: 不管英文教科書怎麼說,不管英文考試出什麼題目,我用自己的知覺去感受世界各式各樣的英文現象。語言學習和武術學習一樣,主觀的感受重於客觀的立場。